高血壓與糖代謝異常

糖代謝異常的血糖診斷標準是根據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(WHO)公佈,同年得到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等認同,並建議在中國執行。

正常血糖(NGR)診斷標準(靜脈血漿葡萄糖)

  1. FPG(空腹血糖)<6.1 mmol/L(110mg/dl)
  2. 2hPPG(餐後2小時血糖)<7.8 mmol/L(140mg/dl)
  3. OGTT(葡萄糖耐量試驗,在口服75克葡萄糖,2小時血漿葡萄糖)<7.8mmol/L(140mg/dl)。
  4. HbAlc(糖化血紅蛋白)4%~6%(只供參考)

空腹血糖受損(IFG統稱糖調節受損、糖尿病前期)

  1. 診斷標準(靜脈血漿葡萄糖)
    1. FPG(空腹血糖)隔夜空腹,8~10小時未進任何食物所檢定的血糖值:>6.1mmol/L(>110mg/dl)而又<7.0mmol/L(<126mg/dl)
    2. 2hPPG(餐後2小時血糖)<7.8 mmol/L(140mg/dl)
  2. 控制目標:
    1. 隔夜空腹,8~10小時未進任何食物所檢定的血糖值:FPG(空腹血糖)<6.1 mmol/L(110mg/dl)
    2. 餐後2小時血糖:<7.8mmol/L

糖耐量低減(IGT統稱糖調節 受損、糖尿病前期)

  1. 診斷標準(靜脈血漿葡萄糖):
    1. FPG(空腹血糖),隔夜空腹8~10小時未進任何食物所檢定的血糖值:<6.1mmol/L(<110mg/dl)
    2. 2hPPG(餐後2小時血糖)≥7.8 mmol/L(140mg/dl)而又<11.1mmol/L(<200mg/dl)
  2. 控制目標(靜脈血漿葡萄糖):
    1. FPG(空腹血糖),隔夜空腹8~10小時未進任何食物所檢定的血糖值:<6.1mmol/L(<110mg/dl)
    2. 2hPPG(餐後2小時血糖):<7.8 mmol/L(140mg/dl)

IFG與IGT(糖調節受損、糖尿病前期)的危害

IFG·IGT又稱「糖尿病前期」,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。許多研究提示,不進行干預,約1/3的人短期內轉為糖尿病;經過生活方式干預約1/3的人維持在此階段,余1/3的人轉為正常血糖。糖尿病前期一般沒有典型的臨床症狀,不易引起重視;不加以控制,除發展成糖尿病外,而發生心腦腎、外周血管、視網膜等疾病遠比正常血糖者為高。

IFG與IGT(糖調節受損、糖尿病前期)的篩查

  1. 高危人群的糖尿病人群篩查:糖尿病高危人群篩查有助於早期發現糖尿病,提高糖尿病及其並發症的防治水平。因此,在條件允許時,可針對高危人群進行糖尿病篩查。2007至2008年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(CDS)在我國部分地區開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學調查顯示,在20歲以上的人群中,糖尿病患病率為9.7%,糖尿病前期的比例為15.5%,糖尿病患者中僅有40%獲得診斷。
  2. 普通人群的糖尿病篩查:對於普通人群,為了提高糖尿病篩查的有效性,應根據糖尿病風險程度進行有針對性的糖尿病篩查。
  3. 成年人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義
    在成年人(>18歲)中,具有下列任何一個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險因素者:
    1. 年齡≥40歲;
    2. 有糖調節 受損史(IFG·IGT);
    3. 超重(BMI≥24kg/m2)或肥胖(BMI≥24kg/m2)和(或)中心型肥胖(男性腰圍≥90cm,女性腰圍≥85cm);
    4. 靜坐生活方式;
    5. 一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;
    6. 有巨大兒(出生體重≥4kg)生產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婦女;
    7. 高血壓:收縮壓≥140mmHg和(或)舒張壓≥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壓治療;
    8. 血脂異常:HDL-C <0.91 mmol/L(<35mg/dl);TG ≥2.22 mmol/L (≥200mg/dl);或正在接受調脂治療。
    9. 有下列疾病者: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患者;有一過性類固醇糖尿病病史者;多囊卵巢綜合徵(PCOS)患者;長期接受抗精神病藥物和(或)抗抑鬱藥物治療的患者。

    在上述各項中,糖調節 異常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,每年有1.5%~10.0%的糖耐量減低患者進展為2型糖尿病。

  4. 兒童和青少年中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定義:

    在兒童和青少年(≤18歲)中,超重(BMI>相應年齡值、性別的第85百分位)或肥胖(BMI>相應年齡、性別的第95百分位)且合併下列任何一個危險因素者:

    1. 一級或二級親屬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;
    2. 存在與胰島素抵抗相關的臨床狀態(如黑棘皮病、高血壓、血脂異常、PCOS);
    3. 母親懷孕時有糖尿病史或被診斷為妊娠糖尿病(GDM)。
  5. 糖尿病篩查的年齡和頻率:

    對於成年人的糖尿病高危人群,不論年齡大小,宜及早開始進行糖尿病篩查,對於除年齡外無其他糖尿病危險因素的人群,宜在年齡≥40歲時開始篩查。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,宜從10歲開始,但青春期提前的個體則推薦從青春期開始。在具備實驗室條件的醫療機構中,宜對就診和查體的高危人群進行糖尿病篩查。

    首次篩查結果正常者,宜每3年至少重復篩查一次。

  6. 糖尿病篩查的方法:

    空腹血糖檢查是簡單易行的糖尿病篩查方法,宜作為常規的篩查方法,但有漏診的可能性。條件允許時,應盡可能行OGTT(空腹血糖和糖負荷後2h血糖)。暫不推薦將HbAlc檢測作為常規的篩查方法。

IFG與IGT(糖調節受損,糖尿病前期)的干預

  1. 中國大慶生活方式干預內容:

    推薦患者增加蔬菜攝入量、減少酒精和單糖的攝入量,鼓勵超重或肥胖患者(BMI>25kg/m2)減輕體重,增加日常活動量,每天進行至少2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。

  2. 強化生活方式干預 IFG與IGT效果:

    多項隨機對照研究顯示,糖調節 受損人群接受適當的生活方式干預可延遲或預防2型糖尿病的發生。

    據中國大慶研究提示,生活方式干預3年可使糖耐量減低進展為2型糖尿病的風險下降58%;六年強化干預結束後14年間,2型糖尿病累計發生風險下降43%;干預組心血管病死亡比對照組降低34%(10.9% 比16.4%),全因死亡降低19%(21.5% 比26.6%)。大慶研究的結果,強烈提示生活方式干預預防糖尿病的作用是怎樣的長期而持久。這不僅是因為這種干預在強化干預期間有效地降低了血糖,而且也許正是干預期間所養成的良好的生活習慣才使人們受益終身。

  3. 《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·2013》提出的具體干預目標:

    「指南」建議,糖尿病前期患者應通過飲食控制和運動以降低糖尿病的發生風險,並定期隨訪,給予社會心理支持,以確保患者的良好的生活方式能夠長期堅持;定期檢查血糖;同時密切關注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(如吸煙、高血壓、血脂紊亂等),並給予適當的干預措施。具體的干預目標是:

    1. 使超重或肥胖者BMI達到或接近24kg/m2 ,或體重至少減少5%~10%;
    2. 每日飲食總熱量至少減少400~500kcal;
    3. 飽和脂肪酸攝入佔總脂肪酸攝入的30%以下
    4. 中等強度體力活動,至少保持在150分鐘/周。
  4. 藥物干預預防2型糖尿病:

    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,在專科醫師指導下,進行的藥物干預試驗顯示,口服降糖藥二甲雙胍、α-糖苷酶抑制劑、噻唑烷二酮類(TDZs)、二甲雙胍與TDZs聯合以及減肥藥奧利司他、中藥(天芪膠囊)等藥物治療可降低糖尿病前期人群發生糖尿病的風險。此外,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(ACEI)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(ARB)類降壓藥在有效控制血壓的同時,亦已被證實可顯著降低新發糖尿病的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