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殊人群高血壓
老年高血壓
- 老年高血壓:老年界限為>65歲(年齡≥80歲為高齡老年人)。血壓持續升高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壓,收縮壓≥140mmHg和(或)舒張壓≥90mmHg。若收縮壓≥140mmHg,舒張壓<90mmHg,則定義為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。
- 控制目標:<150/90 mmHg以下;如能耐受可降至<140/90 mmHg以下。高齡老年人(80歲以上)的降壓目標值為<150/90 mmHg以下。
- 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點
- 血壓波動大。隨著年齡的增長,動脈壁僵硬度增加,順應性降低,隨情緒季節和體位的變化血壓易出現明顯的波動。血壓急劇波動時,可顯著增加發生嚴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險。由於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24h中常不穩定,因此要求每日至少測量血壓2次,以提高判定血壓正常與否的正確性。
- 易出現體位性低血壓。老年高血壓患者伴有糖尿病、低血容量,應用利尿劑、血管擴張劑或精神類藥物者容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。
- 晨峰高血壓現象及晝夜血壓節律異常。老年晨峰高血壓是指血壓從深夜低谷水平逐漸上升,在凌晨醒後一段時間內迅速達到較高水平這一現象。老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的晨峰高血壓較常見。常用晨峰高血壓計算方法:早6時至10時血壓最高值與夜間血壓均值之差,若收縮壓晨峰值≥35mmHg,即為異常。老年人靶器官損害程度與血壓的晝夜節律更為密切。
- 病程長,合併的危險因素、靶器官損害和臨床疾病較多。
- 多數老年高血壓患者對降壓藥物的耐受性差,常規劑量降壓效果不明顯;而老年人藥物代謝慢,且老年人多伴有腎小動脈硬化及纖維化,使腎小球濾過率減低,從而影響腎對藥物的清除作用。用藥量偏大不僅引起過度降壓,使心、腦、腎等主要器官血流量減少,發生機能障礙,而且導致藥物在體內蓄積,加大藥物的毒副作用。
兒童高血壓
兒童血壓升高與成年後高血壓密切相關,防治高血壓應當從兒童期開始。兒童高血壓通常沒有不適感覺,除非定期體檢,否則不易發現。對兒童高血壓應該早發現、早診斷、早治療。導致兒童原發性高血壓的主要危險因素是肥胖,50%以上的兒童血壓升高伴有肥胖。肥胖兒童患高血壓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兒童的6倍。兒童肥胖除影響兒童健康,還延續到成人,是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素。
妊娠期高血壓
是指妊娠婦女出現的血壓異常增高,包括孕前高血壓以及妊娠期出現的高血壓、子癇前期以及子癇等。妊娠期高血壓可顯著增加胎兒生長受限、胎盤早剝、彌散性血管內凝血、腦水腫、急性心力衰竭以及急性腎衰竭的風險,是孕產婦和胎兒死亡的重要原因,需嚴密監測患者的血壓;在血壓波動時,建議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以及家庭血壓測量;在每次產前檢查時需進行尿蛋白測定。
白大衣高血壓(WCH)
是指患者在醫生診室測量血壓時血壓升高,但在家中自測血壓或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(由患者自身攜帶測血壓裝置,無醫務人員在場)時血壓正常。這可能是由於患者見到穿白大衣的醫生後精神緊張,血液中出現過多兒茶酚胺,使心跳加快,同時也使外周血管收縮,阻力增加,產生所謂「白大衣效應」,從而導致血壓上升。
隱蔽性高血壓
是指患者在診所偶測血壓<140/90mmHg;而在家中自測血壓或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全天平均≥130/80mmHg或家庭血壓≥135/85mmHg。隱蔽性高血壓發病的因素有:年齡、性別、吸煙、飲酒、避孕藥、久坐和向心性肥胖等。最近研究結果還表明:兒童中患有隱蔽性高血壓也較為常見,在健康的兒童中發病率約在10%~15%。